今天是:2024年03月19日   
  
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
https://dgds.sun0769.com  2019年01月09 14:01

刘韦玲  黄勇胜

    内容提要:东莞是全国发展加工贸易最早的城市之一,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进程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本文回顾和总结分析了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历程、成效和特点,从中获得一些重要启示。

    关键词:东莞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灵活运用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循环,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走出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加工贸易作为东莞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不仅带动东莞经济的起步和快速发展,也奠定了今天东莞的产业基础和开放型经济格局。在经历2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东莞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挑战。以2008年抵御国际金融危机为契机,东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动经济转型,探索科学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东莞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取得积极成果。因此,总结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实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东莞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历程和成效

    东莞依靠发展外源型经济,20世纪90年代就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出口基地,1996-2002年,东莞外贸出口曾连续7年居全国第三,至2007年仍位列全国第四。1993-2008年,东莞市加工贸易出口占东莞市出口总值的比重均在9成以上。东莞长期被冠以“加工贸易之都”的美誉,是我国通过外贸出口带动经济起飞和发展的成功缩影。但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东莞经济发展方式自身存在的不足,东莞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露,加工贸易的比重从2002年达到高峰后开始逐年下降,转型升级成为东莞经济发展重点工作。

    (一)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历程

    东莞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实践探索,经历了启动转型、加速推进和创新发展三大阶段。

    1.启动转型阶段(2002——2007

    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东莞加工贸易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难题。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加工贸易的城市之一,东莞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面,也走在国内前列。2002年,东莞以抵御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在石碣和清溪各选择三家加工贸易企业开展转内销试点工作,揭开东莞史上历时最长、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序幕。这一阶段,围绕把东莞建设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加工贸易发展迈入升级转型的轨道。

    2.加速推进阶段(2007——2012

    2007年,国家对低端加工贸易进行了政策限制,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美国、欧洲市场持续萧条,加之用工、原材料成本较大幅度攀升,东莞经济结构存在的严重问题随即显露,东莞加快了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战略决策,积极应对国家加工贸易政策的动态调整形势,转变外经贸工作思路,推动外源型经济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实现外经贸创造财富方式的战略转变。2008年5月,东莞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试点工作,将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列为其重要内容。同年12月,国家颁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鼓励加工贸易延伸产业链,支持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之后,广东省提出“以东莞市为试点,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东莞市作出“积极创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加快建设‘广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决定,由此,东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工作进入全面加速推进阶段。

    正当东莞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之际,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暴将东莞推到风口浪尖。2009年一季度东莞GDP竟然出现负增长2.3%,对外出口更是同比下降25.9%[i]。东莞把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制定《东莞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重点中小工业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融资支持计划的通知》等“1+26”产业调整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意见》;出台“八个10亿元”帮扶措施等。率先在国内引进港台企业辅导机构,率先在全省推行“内销集中申报”,率先建立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三资”企业的无障碍通道。2008年下半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两次到东莞调研经济运行情况,肯定了东莞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出的“四个忍得住”[ii],并指出:“忍得住就是胜利!”[iii]

    为应对危机,东莞在全国首创“非法人”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型的崭新模式,探索出拓内销、创品牌、强研发等转型路径。2008-2009年,东莞全市受理815家来料加工企业办理转型手续,推动其中的536家成功转型为三资企业或民营企业;全市新增外资企业研发中心89个。2009年全市内销总额达到1541.2亿元,占内外销总额的比例升至29.4%;2009年东莞市有998家加工贸易企业拥有自主品牌,拥有海内外注册品牌2678个,全市委托设计生产外资企业比重由2007年底的23.6%提高到2009年的29.8%[iv]。2010年,有1250家来料加工企业转为“法人企业”;新增内销业务和内销业务增长企业1693家,全市外资企业国内销售总额2054亿元,同比增长33.3%,占外资企业内外销总额的30.9%;新增364家企业由OEM向ODM[v]经营模式转变,新设研发中心或内设机构150个[vi]。是年11月16日,国家商务部等部门联合授予东莞市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

    2011年,东莞提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21 条”,加快由市场调节的“无为而治”向“市场政府双管齐下”的转向。2012年,争取商务部、海关总署赋予东莞更多先行先试政策,出台重大项目招商“1+5”政策和全市深入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1+10”政策体系,为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增添新的政策支撑;成功争取将广东“外博会”升格为国家级“加博会”;全国首创加工贸易“四方联网”,成为敢于打破部门利益格局的体制机制改革典型。

    3.创新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的十八大后,东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高水平崛起,同时打造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发展质量效益提高。

    2013年,东莞按照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任务,在全国率先出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支撑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贸易、产业、创新、资本、人才和合作等载体。落实企业减负,努力争取和落实上级和市一级的扶持资金,进一步增强企业扎根发展的信心。在全国率先建成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与企业“四方联网”的基础上,拓展至外汇、工商、国税以及财政等部门,率先开展加工贸易“八方联网”管理。

    2014年,以商务机构改革为契机,以实施开放型经济“四大体系”和“加工贸易增效计划”为核心,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成功获评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国城市共同配送试点城市和省实施外商投资管理服务改革试点城市。面对建设“一带一路”的热潮,率先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市,成功举办首届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

    2015年,围绕“三个走在前列”的目标,狠抓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和商务发展“十大工程”,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与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相关的主要指标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奠定了我市在全国、全省外贸大市的地位。东莞在全国首创的“三互”大通关模式,被国家口岸办等部门赞誉为“改革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vii]。

   2016年,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为契机,推动加工贸易技术、业态和营销创新,加速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提升国际竞争力。制定《东莞市关于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外经贸水平的实施方案》,提出45条财政扶持措施;努力培育智能终端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

    2017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全面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的意见》发布实施,通过扶持“倍增计划”试点企业,培育更多龙头企业,加速转型升级。同时制定《东莞市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工作方案》,以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自有品牌、自有技术、自有渠道建设为重点,开展更大力度的培育扶持工作。

    这一阶段,通过率先对接国家战略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等“六大工程”,深入实施“机器换人”,形成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支柱,以出口为主的工业经济结构体系,成为国内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的重要生产基地,东莞智能手机约占据全球出货总量的1/5[viii]。全球知名的华为、欧珀、维沃等大牌手机均产自东莞。2016年10月,李克强总理考察东莞时点赞欧珀手机“从步步高时期的传统产业,跃升到如今生产高端智能手机,实现了华丽转身、破茧成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范例”[ix]。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突出成效

    加工贸易在东莞40年的发展,阶段特征明显,产业层次不断提升,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东莞经济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先行先试积累大量经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经济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优化了经济结构,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东莞通过转型升级,优化了产业结构,生产附加值提高;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转为三资企业,优化了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市场更加多元化,一般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内销比重不断上升,外贸依存度持续降低,经济结构更加健康;继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2016-2017年,东莞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前三位[x]。2014 年,全市规上工业内销比重首次超过外销[xi]。2017年,加工贸易内销额提升到3500多亿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xii];加工贸易进出口占比由历史全盛期的98%以上下降到2017年的53.8%;外贸依存度由433.8%的历史最高值降至2017年的161.8%。

    二是为全省、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东莞自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以来,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智造”、“世界工厂”向“创造基地”加速转变,探索出一条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东莞路径”。东莞推动加工贸易创新发展机制建设、“三互”大通关改革、商事登记改革“一照一码”、“放管服”改革、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管理、加工贸易废料交易平台模式、企业单耗自报自核等一批东莞特色改革走向纵深,成为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试点试验典型经验。其中东莞作为全国首个全面开展商事制度改革的城市,探索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改革经验,为全国商事制度改革打造可复制的“东莞模式”。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中,东莞形成了高水平崛起、总部经济、价值链延伸、管理优化、企业形态转化、营销方式变革、搬迁改造、行业转型等多种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三是扶持新兴支柱产业发展,现代制造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东莞通过转型升级系列政策支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及品牌战略,探索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加工贸易创新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企业创新力量得到迅猛增长,推动加工贸易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通过落实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等五大支柱产业。2017年,规上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88.28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9.0%,而规上电子信息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48.43亿元,占规上工业的34.6%[xiii]。东莞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升级,由产业链的低端向中高端升级,转型升级效果明显,形成了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增长,现代制造体系基本形成。

    四是带动了民营经济发展。随着加工贸易企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利用外发加工,通过产业链的上下关联效应,东莞民营经济发展迅猛。2008年以来,东莞出台多项有益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增速长期高于GDP 增速。民营经济占GDP 比重逐年攀升,从2011 年37.5%提高到2017年49.3%;2017年,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739.48 亿元,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2%;出口比重逐年提高,2017年民营出口比重达39.4%,接近四成,比2011年提高19.5个百分点[xiv]。东莞以外源型经济为主的格局逐步转变为内外源型经济同步发展的格局。

    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特点

    东莞加工贸易的发展受产业自身特点的影响,具有我国加工贸易的普遍特点,同时又在不断的转型升级和茁壮成长中呈现出新的发展变化,具体来说,实现了“五大转变”。

    (一)投资主体从以港台企业为主向多元化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加工贸易的投资主体一直以港台企业为主。至2007年底,东莞市从事加工贸易的港资企业有9058家,占全市的60.2%;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有4673家,占全市的31.0%。2008年,港台资本总计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4.4%。近年来,东莞多次组织赴欧、美、日、韩以及新加坡等地进行招商引资。2014年-2016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140.15亿美元,其中港台投资109.38亿美元,占全市利用外资总额的78%;日本投资5.56亿美元,占比3.97%;新加坡投资4.65亿美元,占比3.32%;美国投资2.37亿美元,占比1.69%。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

    (二)出口商品从以传统行业为主向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东莞的加工贸易以来料加工和装配为主,主要集中于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调整,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出口逐步转变为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1993-2009年间,东莞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机电产品从17亿美元增长至371亿美元,占同期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35.5%上升至76.1%,成为东莞加工贸易出口最为核心的产品类别。近年来,在东莞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东莞高新技术制造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稳步提升。2012-2017年,东莞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值增长了110%,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也从31.11%提升至39%[xv]。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5237.9 亿元,占出口总额的7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892.5亿元,占41.2%[xvi]。

    (三)主要生产方式从OEM(原始委托生产)向ODM(承接原始设计业务的制造商)和OBM(经营自有品牌)转变

    作为加工贸易的世界制造业基地,东莞一直以来有着“世界(制造)工厂”之称。曾经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轻视技术研发和品牌,拥有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的企业所占比例偏低。东莞早在本世纪初便提出加工贸易企业要延伸产业链,实现从“生产车间”到“企业总部”的形态转变,推动实现OEM向ODM和OBM转型。

    2006年以来,东莞先后出台多项资金扶持措施,推动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品牌经营的力度,包括设立10亿元的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0亿元的鼓励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东莞在“1+26”产业调整政策体系中,将“科技东莞”工程资金提高到每年20亿元。在政策引导下,受到冲击的东莞加工贸易企业加快了生产工艺的更新换代,自动化生产程度逐年提高,本土化研发步伐不断加快,并尝试创立品牌开展营销,向“微笑曲线”高端延伸。至2017年,设立研发机构的和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增长至1596家和2001家,占到东莞加工贸易企业的近四成[xvii],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品牌、自主设计产品出口占比逐步提高。

    (四)产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共存转变

    劳动密集曾是东莞加工贸易产业的基本特质。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加工贸易产业吸引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扩大就业的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熟练产业工人。截至2016年,在653.97万就业人口中,有433.99万人仍分布于制造业[xviii],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鞋类制造、五金模具和家具等行业,东莞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据重要地位。

    随着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向东莞的梯度转移,资金和技术密集已成为东莞加工贸易发展的另一特质。在新统计口径下,2010-2015年间东莞实际利用外资229.36亿元,年均实际利用外资39.2亿元,数据显示外资仍在扩大对东莞的投资。2017年,在东莞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同比下降的情况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5%[xix],显示东莞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受到资本的青睐。

    除此之外,东莞企业的技术密集程度也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东莞R&D(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1.1%提升至2017年的2.48%,高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7年,东莞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0402件和4969件,分别同比增长30.92%和34.9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829件,位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在东莞发展壮大,截至2016年,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30万人,硕士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增长至7.8万人,其中省创新科研团队数量一直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东莞引进的高端人才的产业领域集中分布在生物医药(25%)、电子信息(23%)、新能源(16%)、新材料(14%)、智能制造和光机电一体化(16%)等产业,凸显出东莞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xx]。

    (五)产业布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特色产业集群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链条的横纵延伸,东莞加工贸易的要素集聚效应日益明显,产业配套日趋完善,企业间的深加工结转业务日益频繁,进而逐渐形成了虎门服装、长安五金模具、大朗毛织、厚街和大岭山家具、高埗和南城的制鞋业以及清溪等镇的电子信息等特色产业集群式分布的特点。但在转型升级以前,这些产业集群存在加工贸易产业固有的弱点: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产业工人缺乏,资源消耗大,制约着东莞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

    为解决产业粗放发展的弊端,东莞从2004年起先后出台《东莞市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意见》《东莞市重点扶持发展产业集群建设工作方案》等政策,引导各镇的特色产业集群加强技术创新、发展上下游配套产业、拓宽营销渠道、加快“机器换人”步伐,引导东莞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自动化、集约型产业发展。经过多年转型发展,东莞产业集群具备了一定的研发、生产、物流配套和社会化服务能力,并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形成规模较大、层次较高、涉及行业广泛、集中度高的特点,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都享有一定知名度。其中,长安和松山湖的智能手机,松山湖的生物技术、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已成为东莞特色产业集群的新名片。

    三、东莞推进加工贸易转型的启示

    转型升级十多年来,东莞已从以“三来一补”业务为主、转变为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贸易方式由初级形态演变为高级形态,经济发展模式也随之由外向(源)型经济发展为开放型经济。回首东莞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世界和国内经济环境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加工贸易作为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是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化的重要方式。40年来,东莞根据世界经济形势和产业转移趋势,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次调整产业政策。进入新世纪后,东莞开始谋划产业突破,逐步把扶优扶强、招大引强和培育新型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扶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由市场调节的“无为而治”向“市场政府双管齐下”的转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根据经济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现实需要,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系列政策,前瞻性地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大胆先行先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开展转型升级以来,东莞在加工贸易企业不停产转型、商事制度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口岸通关等方面承担了国家相关部委和省大量的改革试点任务,大胆先行先试,为转型升级释放大量政策红利,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为全省乃至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

    三是坚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长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调整中来,从创新中来。”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加工贸易发展依靠外向带动、外延扩张的增长方式已逐步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东莞审时度势,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东莞先后围绕“实现高水平崛起”、“奋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在战略性调整优化升级中成效凸显,工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发展壮大,全市经济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为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排头兵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文入选由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主办的“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 

(作者单位: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i]东莞市商务局,《2009年全市外经贸运行情况及2010年重点工作计划》。

[ii]“四个忍得住”: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

[iii]《东莞日报》,《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抑物价过快增长》,2008年7月21日。

[iv]《南方日报》,《东莞:力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2010年3月31日。

[v]OEM,指原始委托生产;ODM,指承接原始设计业务的制造商。

[vi]东莞市商务局,《2009年全市外经贸运行情况及2010年重点工作计划》。

[vii]东莞阳光网,《东莞成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样本》,2016年1月25日。

[viii]东莞市统计局,《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系列课题研究报告之二:改革开放40年东莞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ix]《东莞日报》,《扎实推进“双创”和“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2016年10月14日。

[x]东莞时间网,《2016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出炉,东莞首次跻身全国前三》,2017年7年26日。

[xi]《羊城晚报》,《东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内销比重首次超过外销》,2015年6月24日。

[xii]东莞时间网,《加博会十年启示录:企业深耕自主品牌技术城市坚持开放创新》,2018年4月23日。

[xiii]东莞市统计局,《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xiv]东莞市统计局,《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系列课题研究报告之七:欣欣向荣 飞跃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东莞民营经济发展情况》。

[xv]市高新技术产业协会,《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2017)。

[xvi]东莞市统计局,《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系列课题研究报告之一: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改革开放40周年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xvii]《南方日报》,《30辉煌——东莞升格地级市三十周年纪念特刊》,2018年2月8日。

[xviii]东莞市统计局,《2017年东莞统计年鉴》。

[xix]东莞市统计局,《2017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xx]东莞市人才办、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东莞市高端人才发展状况与比较优势研究》。 

编辑: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