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5月09日   
  
重走红色印迹 李一之烈士墓:家乡有幸埋忠骨 浩气长存励后人
https://dgds.sun0769.com  2021年07月22 11:07
  东江水奔腾不息,上江城忠骨长埋。来到李一之烈士墓,简洁的大理石墓碑上,铭刻的李一之烈士墓几个字分外醒目,环顾墓碑四周,翠柏环绕、木棉挺拔,它们静静地守护着烈士长眠。
李一之烈士
  李一之烈士曾创建东圃小学宣传抗日,潜伏敌营为我党提供许多重要情报,在水乡秘密开展抗日活动时,被日本鬼子逮捕并杀害。如今,80年过去了,正如墓碑上所书“永垂不朽”,李一之仍然活在高埗人民的心中,他的故事被传颂久久。
位于高埗镇的李一之烈士墓
 
创办东圃小学宣传抗日救亡
  东圃小学校长李胜仔介绍,每逢清明节等节假日,李一之烈士墓前都会有很多师生来祭扫凭吊。高埗镇还通过《红色印记》连环画、话剧表演等形式讲述李一之的故事。
2020 年 12 月,在李一之烈士牺牲 80 周年之际,高埗镇隆重组织缅怀和纪念活动,继承烈士遗志,发扬革命先烈的精神。抚今追昔,李一之烈士早已远去,但他一生无私无畏,爱国爱民族的精神,始终指引着年轻一代 。
  “李一之中学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后来参加北伐战争,由于对国民党反动派卖国行径感到深恶痛绝,他毅然卸甲归田,1937 年初,李一之创立了东圃小学,并被推选为校长……”李胜仔娓娓道来。
  在回到家乡后,李一之动员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抗日,不做亡国奴,他经常向群众讲国情、谈形式,讲述19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日的事迹,同村民一起挖泥担泥,在共同劳动中进行宣传。
  “九一八,太疯狂,不讲理,大出兵,抢地方……”这是李一之与教师们精心编写、他自费铭印的《救亡三字经》中一部分词句,由于《救亡三字经》通俗易懂,语句朗朗上口,现在有人还记得其中的一些词句。
  李胜仔介绍,当时的东圃小学成为了宣传抗日救亡的阵地,李一之亲自聘请了地下党员廖举安和王夫、陈文慧等进步人士在东圃小学任教。
  东圃小学的师生利用假日,分队分组到邻近乡村去,就地做课堂,以泥沙地面作纸,以“救亡三字经”为课本,教大家识字、写字。当时校内校外、高唱抗日救亡歌曲成风,非常振奋人心。学校师生还组建了东圃剧团,在水乡一带巡回义演,为推广新文化教育和宣传抗日救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培养进步青年追求革命
  “七•七”事变后,李一之着手在家乡做抗日武装斗争准备。随着华南形势日趋紧张,他一方面秘密与地下党员积极研究如何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另一方面深入实地考察水乡一带的地形地貌,他划着小船沿东江和附近村互通的河涌视察,设想在水乡开展抗日游击作战,后来还编写出方案,时刻准备抗击日寇。
  “在李一之的影响和引导下,上江城村先后有不少学生或群众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李胜仔介绍,早期同村的李植光、李南、李芬、李琼等,都踏上了为民族解放的抗日道路。
  当时中共地下党派遣张英以公开合法身份,到上江城一带组织抗日自卫团进行军训。李一之积极配合,动员上江城二十多个进步青年农民参训,时刻准备战斗。
  1938年10月12日,日寇在大亚湾登陆,不久有一股日寇从增城流窜到邻近的冼沙村,上江城抗日自卫队员立即集合阻击,逼使日寇逃窜。此后村中的自卫队员,有的参加了抗日游击队,有的成为村中首批中共党员,坚持活动。
深入虎穴不惜捐躯
  1938年5月,李一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地下工作。同年 10月,他秘密身赴广州,再度从戎,在国民党军香翰屏手下以当参谋作掩护,从事中共情报和抗战的统战工作,甘当无名英雄。
  1940年,李一之升任第四战区东江游击指挥所中校作战课长兼基干大队大队长,为中共及其部队提供不少重要情报。1940年2月,国民党密谋部署重兵围攻曾生、王作尧率领的抗日游击队在坪山和乌石岩的驻地,李一之侦知这一万分紧急的情报后,立即通过密线将情报送出。
  到 1940 年 4 月,共产党员李燮邦被捕就义后,李一之秘密为其刻碑“民族解放战士侠骨长存”立其墓前,不料事机泄密而暴露了身份,后经地下党组织营救出,经香港转到东莞,准备开展水乡的抗日游击战。
  1940 年 10 月底,李一之经部队党组织同意返回东莞水乡开展革命活动。与战友叶碧华回到上江城,以做稻谷生意作掩护,发动群众,打击日、伪军。
  为对土匪武装做分化、争取工作,李一之同志不畏艰险,与叶碧华于1940年12月11日,到上江城邻近的芦溪村秘密会见土匪头子李潮。不料李潮已投靠了日军,反向日军告密,在第二天拂晓,李一之和叶碧华不幸被日寇所捕。日寇把李一之和叶碧华押至冼沙村的河边杀害。就义前李一之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声撼敌胆。
  “丧心病狂的日本鬼子割掉李一之的舌头不让他呼喊,但他坚强不屈,无声怒目,手动口颤,就是为了表示自己宁死不屈,后来他被日军连捅十七刺刀,遗体被推落河中。”李胜仔说,李一之的英勇就义,至今想起来仍然让人觉得慷慨激昂。
  李一之宁死不屈的革命气概,日寇残忍至极的手段,使村民悲愤异常,泣不成声,后来有村民冒险将两位烈士的遗体运回村里安葬。李一之的死,并没有吓退水乡人民,反而更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和反抗,村中许多青年都以李一之为榜样,陆续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加入到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行列。
  家乡有幸埋忠骨,浩气长存励后人。李胜仔介绍,1986 年12 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在上江城东江大堤高处,为李一之烈士立了新墓,永受后人瞻仰,后因道路改造,李一之烈士墓被迁移到现址,每逢清明节等节假日,很多师生来祭扫凭吊,传承发扬革命精神。
 
(东莞日报记者 范德全/文 陈帆/图)
编辑: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