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一三一师情系东莞
https://dgds.sun0769.com  2009年01月23 11:01
一三一师情系东莞
 
马战生
 
南下广东  驻军东莞
    我是1947年7月在吉林省乾安县参军的,加入的部队是东北民主联军七纵二十师。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1949年3月,再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我所在的部队改称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四军一三一师,为主力部队。
    1949年4月平津战役后,根据全国解放战争的新形势,第四十四军奉命从天津出发,沿京汉线南下,过黄河、渡长江,边走边打,挺进华南,参加解放广东的战役。一三一师从粤赣湘边界进入广东。10月14日,南下大军在华南人民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配合下,解放广州。一三一师奉命经翁源、新丰、龙门进入增城县与守敌交战,经石滩进入东莞石龙追击南逃之敌及清剿国民党残余武装。完成任务后,由广州到佛山执行军管和剿匪任务。
    1950年5月,一三一师参与解放万山群岛的战役,担任主攻任务。在缺乏海战经验的情况下,靠勇敢和智慧,打近战、夜战,和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在有关炮兵部队配合及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历时71天,一举解放了万山群岛大小48个岛屿,参战部队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并得到四野和中南军区首长的通令嘉奖。
    1950年8月1日,第四野战军和中南军区发布命令:“我四野与中南军区武装部队,曾完成伟大光荣的战争任务,并涌现出无数的功臣,现中南全境已告解放,战争已告结束,为清理全军的立功,特颁发立功证明书,凡参加东北解放各战役及解放平津战役与解放中南各战役,立有一大功以上的战斗员、指挥员与工作人员均发给立功证明书,以资褒扬纪念,并享受政府与部队对功臣之一切优待与荣誉。……并为保持光荣与发扬光荣传统而继续努力。”我曾荣立三次大功而获得立功证明书。
    1950年9月间,一三一师在万山群岛战役结束后,移师东莞,师司令部设在莞城镇福音堂(即现在的机关幼儿园)。所属各部队分别驻守在常平、大朗、樟木头等铁路沿线及虎门、厚街、道滘、沿海地区,主要任务是保卫铁路和守护海防,保卫祖国的南大门。
清匪反霸  开展土改
    1951年初,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发出关于依靠大军,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的八字运动和土地改革的指示。为有利于这一运动的开展,上级命令由一三一师政委蒋润观兼任中共东莞县委书记。
    根据上级的指示,一三一师抽调500多名干部战士,组成由师政委蒋润观直接指挥的四个土改大队。其中师直单位由王晓航带队进驻八区(道滘),三九一团由梁成德带队进驻六区(太平镇含厚街、长安),三九二团由张月带队进驻三区(清溪),三九三团由张永生带队进驻一区(常平)。以上四位同志分别担任四个区(当时全县共划分为九个区、三个镇)土改大队长兼区委书记。土改部队内成立党总支,侯聪任党总支书记。四个土改大队各设党支部。
    1951年2月,东莞县土地改革委员会成立。同月,中央颁布《惩治反革命条例》,成立县镇反指挥部和人民法庭,大张旗鼓地开展镇压反革命。当时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个运动结合进行的。土委会成立后,进行紧张的准备工作,如举办农训班、青训班等,培养土改骨干。同年5月,全县组成了一支2000多人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工作队,首先在老区大岭山连平乡开展试点工作,各区亦先点后面地逐步推进。
    我于1951年5月到一区参加土改,任区委干事,兼土改小组长。我们刚到地方工作,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困难重重。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军队与地方干部之间团结互助,我们很快就适应环境,顺利地开展土改运动。经过深入发动群众,摸清情况,掌握线索,挖出敌人,消除了隐患,收缴了大批武器。据全县5月份的统计,也就是开展运动的头一个月,就收缴了恶霸地主的长短枪、轻重机枪20785支,子弹43.34万发。“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八字运动旗开得胜,大长了人民群众的志气,大灭了阶级敌人的威风,为下一步运动铺平了道路。
    随着运动的深入,上级要求必须深入到苦大仇深的贫雇农中去访贫问苦、扎根串联,并作为纪律规定,土改队员必须要到根子家中去实行“三同”(同食、同住、同劳动)。那时的贫雇农深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生活极其贫困,吃不饱,穿不暖,居住条件很差。我们的同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深入到根子家中去“三同”,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为了更密切地联系群众,我们还积极学习东莞地方语言。那时我经常生活在群众之中,因此学习当地语言进步比较快,逐步可以不靠翻译能独立开展工作。
    1952年9月,东莞出现特大旱灾,全县受灾面积达1万多亩,我们的土改工作队,责无旁贷地加入到抗旱的行列,做到生产、运动两不误。
    1952年9月4日,中共东莞县委、东莞县土地改革委员会、一三一师土改队党总支联合通报表彰在土改运动中涌现的功臣、模范271人,其中军队86人,地方185人。我在土改中荣立小功一次。
    1953年4月,土地改革运动正式宣布结束。全县共没收地主阶级土地995278亩,房屋41764间,耕牛52510头,主要农具31000多件,余粮1亿多斤,以及其他财物一大批。贫下中农分得了土地、耕牛、农具、粮食,真正得到了翻身。
    整个土改运动的过程,都是为建立政权打基础的,如扎根串联,就是为选拔培养当地干部作准备。经过土改,建立新的政权和群众组织,贫下中农才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这场历时两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县委的领导下,在部队土改队和地方土改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就地转业  扎根东莞
    1952年10月,一三一师接到命令,赴朝鲜参战。那时东莞的土改尚在复查阶段,任务还没完成。上级决定,参加土改的干部、战士留下,继续完成土改复查任务。
    当东莞土地改革运动刚结束,中共广东省委从东莞抽调大批干部支援省内外建设。留下的土改干部也调出了一大批。一三一师最后留在东莞的约有200人(这些干部、战士于1957年3月正式办理转业手续)。土改结束后,县委对部队留下的同志十分重视,把原来担任一区土改大队长兼区委书记的张永生任命为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把八区土改大队长兼区委书记王晓航任命为县总工会主席,还有许多转业干部陆续被安排到重要的部门担任要职。我先后担任过桥头、企石区委副书记,太平、石龙镇委书记及县委委员(当时的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兼团县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我们这些转业干部分别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东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959年10月,中央调干,我被调到西藏参加平叛改革。直到1973年8月,经中央组织部批准调回东莞工作。在西藏工作近14年的漫长岁月里,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是东莞县委和同志们帮助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调回东莞工作,虽然我的身体很差,但东莞县依然一往情深,毫不犹豫地接纳了我,安排我在莞城镇担任镇委副书记,主管政法、街道工作。回到东莞,重新回到这个在青年时期曾经培养我成长的地方,我的第二故乡,感到格外亲切,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很满意,能够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感到非常幸福。我决心以更大的热情,为东莞的建设添砖加瓦。在莞城镇刚上任,我就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积极投入开展大办街道工业的热潮中去,时常夜间加班加点,亲自开车帮助运输物料,还用自力更生的办法,帮助镇政府组建一个车队,解决当时运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大办街道工业,解决了一大批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
    1978年8月,我被调到县工交办、市经委任副主任,后又被调到市总工会任主席。1991年1月,被选为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离休后,市委市政府委任我为“东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这是市委市政府对我的信任与关怀。
    五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一三一师与东莞情深意重,水乳交融。我们回顾过去,就是为了保持和发扬革命的光荣传统,更好地教育下一代。
(作者离休前任东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载《东莞党史》2006年第1期)
编辑:刘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