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加工第一家
——记东莞市太平手袋厂
游雁凌
东莞市太平手袋厂,是我省投产最早的一家对外加工企业,如果把党的对外开放政策喻为催开百花的东风,那么,这个当年乡间小厂,就是东风第一枝。
敢为天下先
1978年夏。东莞市虎门镇。
40岁出头的香港商人张子弥,在东莞二轻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这里。终于,他看中了临街的一家濒临死火的太平竹器厂。
这位长期经营手袋的商人,由于多种原因,他在台湾投资的工厂面临倒闭。当时,随着真理标准讨论的开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浪潮,猛烈荡涤着古老的中国大地。张子弥凭着他的机敏,窥视到中国正悄悄启动着开放的大门。于是,他选择了靠近香港,水陆运输方便,劳务费又便宜的虎门,决定在这里开办手袋加工厂。
港商来投资办厂,不论对投资者,或是对东莞的当事者来说,都属“第一个敢吃螃蟹”之举。当时,没有什么引进办、洽谈办或外经委之类的机构。怎样洽谈?怎样签约?怎样报关?怎样经营管理这类企业?人们你看我,我看你,谁都不知该怎么办。最后,有人提出建议:手袋是轻工业品,找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去!
这个主意出对了。在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经理与黄埔海关关长的热心扶持、帮助下,1978年8月30日,东莞二轻局与张子弥的香港信孚手袋制品有限公司在广州签订了为期五年的合同。合同规定,原太平竹器厂改为太平手袋厂。港方从香港进口15台设备及原材料,太平手袋厂则拿出200平方米的旧厂房,从太平服装厂借调10多名车工加工手袋,产品全部外销……就这样,太平手袋厂于1978年9月15日正式投产了。
在惶惑中崛起
虎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块圣地。140年前,林则徐在这里销烟,揭开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序幕。140年后又敞开国门,允许来自资本主义世界的商人来办加工厂。这对人们的思想、感情、观念都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那五颜六色的各款时髦手袋一车车运往香港,港方派来的“监工”背着手、板着脸,来回巡视,这些都太刺激了。
“让资本家来赚我们的钱,这是肥水流入外人田!”有些老工人在背地里嘀咕:“共产党打江山打了几十年才解放了全中国,现在又让资本家来剥削工人!”对上下班的工人,人们也指指点点,议论说:“瞧,这些人就是替资本家打工的!”
这是开放的初潮开始冲刷封闭堤坝时给人们带来的惶惑,带来的心理落差。
十年后的今天,在手袋厂宽敞明亮的空调办公大楼里,当年开拓者之一、现任供销科长吴国良向记者追溯往事时说:“那时,毕竟是第一家,无章可循,无例可依。我们也怕,也不习惯。”他列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刚投产,港商就要搞计件工资,每人每月拿二三百元,比起干竹器活每月28元,多了十多倍。看到这,有的工人领薪签名时手都颤了。厂领导也生怕人说是搞“物质刺激”。二是港方派来5个质检人员,他们成天在车间里转,盯着工人,车歪或车少了一条线都得返工,不返工就罚款。这情况不仅工人反感,连厂领导也看不惯,觉得太过分了。
然而,实践是鉴别真理的砺石。太平手袋厂在疑虑和困惑中崛起:投产第二个月,扩大向农村招工。第三个月,撤销竹器厂,全部转产手袋。第二年,第一幢2000平方米的新厂房拔地而起。在5年合同期内,港商先后投资500多万港元,引进了300名台(套)生产设备,生产出大批手袋,远销港澳和海外市场。我方在5年中,加工费收入人民币达900万元,为国家创汇约450万港元。现在,太平手袋厂已拥有职工500多人,年产手袋200多万件,成为年创汇160万美元的外向型企业。
一花引来百花开
太平手袋厂对外加工,很快蜚声省内外。前来参观、取经的络绎不绝。在开放之初,它的确起了带头、促进和推动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太平手袋厂投产后的一年内,我省仅广州、佛山、中山、南海、顺德等地来取经的工厂就有30多家。怎样与外商接触、洽谈,怎样签约、报关、结算外汇,怎样经营管理等等都在学习取经之列。太平手袋厂也表现了一种开拓者的宽广胸怀,总是热情接待,尽量使人们满意而归。
在接待来访者的同时,太平手袋厂还允许自己的骨干走出去,象播种那样,让种子在各地“开花结果”。
现在,不论在太平的10家手袋厂,或是全东莞市的200家手袋厂,乃至省内一些地方的手袋厂,都有不少人是来自太平手袋厂。10年来,他们不断地把开拓者的精神、经验、胆识、技术传播到各地去,出现了一花引来百花开的局面。
如今,仅东莞市就有“三来一补”企业近3000家,加工产品有4000多个品种。去年,工缴费收入达1.07亿美元,人均创汇214美元,居全国县级单位之首。至于全省的“三来一补”企业,更是遍布城乡,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一支生力军。
(载《南方日报》1988年9月29日)
|
专题资料
对外加工第一家
https://dgds.sun0769.com 2009年01月27 16:01
编辑:刘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