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之(1919——1983),原名李包吉,东莞常平横江厦村人。1935年加入反帝大同盟。1936年在东莞县城莞光小学教书,加入“学生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毅然放弃学业,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初,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大别山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工作和进行公开的合法斗争。1940年至1941年5月,历任中共皖北地委组织部长、亳县委书记、泽东地委书记、泗北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42年任中共泗(县)灵(璧) 睢(宁)县委书记。该地区是连接淮北与华北各根据地的通道,日伪据点密布,顽军占据西部,土匪人多势众。面对复杂的环境,他团结县委一班人,灵活运用党的政策,发动群众,广交盟友,利用各种矛盾,开展对敌伪顽匪的分化瓦解工作,迅速开辟新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到1943年底,淮北各分区基本上连成一片,因而多次受到中共淮北区委和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政治委员邓子恢的赞许。1944年秋,日军加强对津浦铁路徐州南段西侧的控制,企图切断新四军西进部队物资弹药的供应。其时,李任之任中共灵北中心县委书记兼新四军灵北独立团政治委员,全面领导宿东、宿灵、灵北三县工作。灵北独立团担负起护送物资弹药支援路西新区的任务。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军区第七分区三团政治委员、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八十一团政治委员、中共淮北地委副书记、江淮地区地委书记兼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江淮区后勤司令部副政治委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淮南市委书记,淮南矿务局局长,中共安徽省委工业工作部长、省委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安徽省副省长,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武汉市委第一书记、武汉市市长等职。被选为中共八大、九大、十大和十一大代表,十二大特邀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2月28日逝世。
(载《东莞抗日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
党史人物
李任之
https://dgds.sun0769.com 2009年01月20 11:01
编辑:刘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