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华南敌后抗战的模范
https://dgds.sun0769.com  2009年02月02 16:02
华南敌后抗战的模范
 
——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历史功绩
 
陈立平 余厚姬

    中共东莞地方党组织组建和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东莞人民抗日武装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华南敌后抗战中作出了应有的历史贡献。回顾和研究它在华南敌后抗战中的光荣业绩,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华南人民武装抗日起了先锋模范作用

    1938年10月12 日,日本南支派遣军在惠阳大亚湾登陆,开始了对华南的全面入侵。21 日,日军占领广东省会、华南重镇广州,随后,又占领佛山、虎门及珠江三角洲各地。日军所到之处,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烧杀抢掠,强奸妇女,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给华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就在日军于大亚湾登陆的当天,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建立一支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日军的入侵。基于斗争策略上的需要,当时中共在东江敌后建立人民武装,不公开使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名义,宜用公开合法的番号,以利部队的生存和发展。东莞中心县委通过派人努力争取,获得了国民党县政府同意,以东莞县社会壮丁训练总队(全县的地方武装)名义组建这支抗日武装“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其含意是坚决抗日的模范部队。10月14日,东莞中心县委在县城立达小学召开动员大会,紧急发动东莞的中共党员、进步青年、小学教师和中学生参加模范队。10月15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大会在县城中山公园举行。模范队队长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武装部长王作尧担任,政治指导员由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织部长袁鉴文担任。全队100多人,编为三个小队和一个留城分队。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组建,在抗战期间中共东南特委、中共广东省委以及东江纵队的一些历史文件中,时有提及。这就说明当时广东党组织的领导机关是比较重视这支人民抗日武装的。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建、掌握和领导的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为代表的地方人民抗日武装,受到了中共广东省委的肯定和赞扬。省委认为,东莞中心县委是广州沦陷前“武装工作做得最好的一个单位”。[1]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于日军入侵大亚湾的第三天就正式公开成立,可以说,它是在日军入侵广东陆地后,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华南地区建立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当时,面对日军的步步入侵,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华南人民迫切要求组建自己的武装队伍,奋起抗日,保家卫国,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就是在民族危难之际,人民热切希望之中迅速成立的。它的诞生,鼓舞了广大群众抗战的信心和斗志。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模范队的成立,无疑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建立人民武装,举旗抗日起到了先锋模范的作用。

    二、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烈事迹,在华南敌后抗战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抗击日军的英雄事迹,是东莞人民抗日乃至华南敌后抗战辉煌历史的一个亮点。今天我们回顾模范队的抗战事迹,仍然为之动容。

    1938年10月19日,日军占领石龙,东莞县城告急。鉴于这一严重局势,中共东莞中心县委指挥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以及另一支已经掌握的抗日武装东莞常备壮丁队(简称常备队),开往石龙附近东江南岸的榴花塔、峡口、西湖、京山一线布防,历时一个月,击退了日军多次渡河进犯。

    日军占领石龙后,经常在东江北岸石碣一带村庄烧杀抢掠。为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东莞中心县委在模范队和常备队中挑选40多人,于11 月13日在榴花塔下渡河到达东江北岸的刘屋村,与该村自卫队汇合,伺机伏击日军。他们与日本骑兵发生遭遇战,牺牲了22 人。其中,模范队和常备队牺牲11 人,刘屋村自卫队牺牲11 人。次日,东莞中心县委在莞城中山公园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群众给烈士送上挽联:“老模首战东江畔,榴花塔下显忠魂”,讴歌了模范队的抗日英雄事迹。追悼会结束后,模范队抬着装有烈士尸体的棺材,在莞城大街上示威游行,更加激发了东莞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斗志。

    这场战斗,在东莞抗日历史上称为“榴花战斗”。它是中共广东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抗日武装对入侵日军的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其战斗之惨烈,牺牲人数之多,政治影响之大,是华南敌后抗战初期较为罕见的。从此,模范队英勇抗战的事迹传遍东江下游地区,人们亲切地称他们为“老模”。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1年底(或1942年初)成文的一份历史文献《我们是怎样奋斗过来的“五大”斗争经过》中,是这样描述当时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这时东莞民众都知道模范壮丁队是真正人民的武装,是真正保卫家乡的队伍,模范壮丁队的名称成了东莞老百姓嘴上最熟悉、最亲热的字眼了”。[2]

    三、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开辟的游击基地,为后来创建华南著名的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的抗战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坚持敌后抗战,开辟敌后战场,必须建立抗日根据地。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电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要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3]。11 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致电广东省委,在东江、海陆丰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4]根据中央的指示,广东省委于1939年1月1日召开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确定了今后的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在作战区和敌后方建立游击基干队,创建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5]。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刚成立时,尽管还未能全面理解中共中央和省委关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思想,但开辟抗日游击基地,准备上山打游击的指导思想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因此,模范队正式成立的第二天,就向大岭山区进发,开辟大岭山游击基地。模范队把队部设在飞鹅村,以飞鹅村为中心,活动于连平、上下山门、大雁塘、杨梅圩、莞太公路沿线白沙、龙眼一带,在那里进行军事训练,宣传发动群众,打击零散日军。模范队在大岭山区的活动及其模范行为,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很快就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投身到抗日斗争中去。仅一个多月时间,各村都成立了抗日救国团体,有的还办起了夜校、组织了抗日自卫队或联防护乡队。大岭山区的群众还从人力、物力上积极支援抗日武装队伍。模范队在大岭山区站稳了脚跟,发展到200多人。1938年11 月下旬,日军从莞城、石龙、虎门三路向南“扫荡”,模范队摆脱日军追击,回到大岭山区,坚持抗日游击活动。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大岭山开辟抗日游击基地,为日后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打下了良好基础。1940年9月中旬,中共东江前线特别委员会在宝安县布吉乡上下坪村召开会议,确定了坚持在惠(阳)、东(莞)、宝(安)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发动群众,壮大武装力量,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基本方针。会议决定: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将部队编为两个大队,即“第三大队”和“第五大队”;第三大队挺进大岭山区,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第五大队留在宝安阳台山地区和广九铁路两则活动;领导中心设在大岭山。上下坪会议之所以选中大岭山作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重要根据地并把领导中心设在那里,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那里的山势地形适宜开展游击战争;二是由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那里做了一些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准备工作,打下了群众基础,共产党和模范队在那里有着良好的政治影响。当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从宝安来到大岭山时,中共大岭山区委立即发动和组织群众支援部队,广大群众热情欢迎自己的子弟兵,奔走相告:“老模回来了!”由于有了这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大岭山很快就创建成为闻名华南的敌后抗日根据地。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乃至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史料说明,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先期在大岭山开辟游击基地,为后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四、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以它的光荣历史,在华南敌后抗战中树立了光辉典范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英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在家园遭到日军侵占的危难时刻诞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殊死斗争中成长壮大,成为华南人民开展敌后抗战的一个典范。

    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后,长驱直入。大敌当前,国民党广东当局党政军首脑余汉谋、吴铁城、曾养甫等惊惶失措,率部撤退;华南守军消极抵抗,一触即溃。仅10天时间,东江下游及广州地区大片国土相继沦陷。当时,群众怒斥当局:“余汉无谋,吴铁失城,曾养无谱”。当日军在大亚湾登陆的消息传到东莞,国民党县党政机关官员纷纷逃亡,县党部和县政府急急迁往山乡,国民党驻军不战而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的一些基层组织,却立即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抗日武装队伍,担当起抵抗日军的重任。其中率先建立起来的人民抗日武装,就有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建和直接领导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模范队为东莞人民的抗战树立了榜样,他们防守东江南岸阵地一个月,挫敌嚣张气焰,振奋民心士气。尤其是经过榴花战斗,东莞广大群众知道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作为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人心逐渐稳定。因此,那些从县城逃往乡下的居民陆续返回,国民党县党部和县政府也搬了回来,甚至连逃散的国民党驻军官兵也重新集结整队。由此可见,模范队的坚决抗敌,在当时东莞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东莞各界抗战的典范。

    模范队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东江纵队的创建、发展和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1939年元旦,模范队与其他抗日武装整编为东(莞)宝(安)惠(阳)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惯称王作尧部队)。在日军扫荡时撤到深圳的部分模范队员,编入惠(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惯称曾生部队)。1940年9月中旬,曾生部队与王作尧部队合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整编扩大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 月2日,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为基础,成立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为东江纵队培育和输送了一批领导干部和战斗骨干,王作尧担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袁鉴文等十几人分别担任东江纵队支队、大队级领导,不少人成为东江纵队的战斗英雄。还有一些队员转到地方担任了中共东江地区各级组织的领导和骨干,发动群众配合东江纵队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中成为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抗日劲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被中共中央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6]这里面理所当然包含着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所作出的一份贡献。还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模范队成员又投身到解放战争的行列中去,为全国的解放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弘扬革命传统,发挥模范作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振兴奋斗不息,建功立业,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爱戴。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的历史是短暂的,然而,它的精神是永存的。它为民族解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及其表现出来的崇高精神,已经成为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今天,我们纪念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就是要通过回顾、宣传它的光荣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率先垂范、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市委的领导下,为建设东莞现代制造业名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而努力奋斗!

(载《东莞日报》2003年10月15日)

[1]《吴有恒关于粤东南特委工作给中央的报告》1941年1月13日。见《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1,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1986年12 月编印,第68页。
[2] 见《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5,中央档案馆、广东档案馆1986年12 月编印,第162-163页。
[3] 廖承志:《东江纵队史·序言》,载《东江纵队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中共中央组织部地方党务科:《对广东工作意见》1938年11 月1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5] 《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报告》1940年3月7日;《广东工作报告摘录及谈话记录》1940年6月11日。见《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37,第75、269页。
[6] 《中共军委关于华南根据地工作的指示》1944年7月15日,原件存中央档案馆。
编辑:方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