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继承性·创新性·操作性——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的三大特点
https://dgds.sun0769.com  2009年02月06 09:02
继承性·创新性·操作性
 
——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的三大特点
 
陈立平

    中共东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考察历届市委确立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继承性

    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型式向另一运动型式转变的过渡过程。经济社会转型,指经济和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它是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是整体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综观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历届市委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发展思路,虽然每个阶段在提法和内容上有明显的区别,但都是围绕着经济社会转型的问题去思考、确立和实施的,并且具有延续性、继承性。

    ——“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东莞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1984年,当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还处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阶段,东莞已经完成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进入了全面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阶段。同时,东莞由于较早地以“三来一补”加工业起步,几年来已打下了地方工业的基础,使农村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农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为走农村工业化道路创造了条件和打下了基础。是年9月,中共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认为,要加快东莞经济发展步伐,必须从工业上取得突破。为此确立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战略,并从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工业布局、经济形式以及资源和市场的利用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战略目标。从此,东莞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

    ——“按照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发展战略。东莞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人口迅速向城市及城镇集中,加之数以百万计外来工的涌入,东莞城市的承载能力面临严峻考验。同时,工业化本身也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东莞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从市到镇到村,掀起了城市建设热潮,但当时是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来规划建设的。这种模式,使东莞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步伐,容纳不了经济社会高层次的发展,承载不了工业文明向城市现代化推进的重负,适应不了东莞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以及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需要。这种城市发展模式已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桎梏,阻碍着东莞走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步伐。1992年8月,东莞市委在建市以来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摒弃“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城市建设思路,确立“按照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的发展战略。具体构想是:按现代化的城市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把东莞建设成为以城区为中心,镇为卫星城市,村为小市镇,以现代化交通和通信网络联结起来的组团式的现代化新型城市。这是对中国特色的农村城市化道路的大胆探索,东莞从此加快了从乡村社会向初级城市社会的转型。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1994年10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认为,从1984年9月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至今,东莞已基本实现了农村工业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这是东莞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体现了东莞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但是,东莞现有的工业,基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低,今后如果依然靠大量增加外地劳工来支撑这种经济增长,已经不合时宜了。东莞经济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次党代会确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其内涵是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数量型”经济向“质量型”经济转变。东莞“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带来的成效,是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转型升级,短短几年,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1999年5月,中共东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号召,分析了东莞的现实条件,在世纪之交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的时刻,确立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要把东莞建成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争取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总目标以及12项具体目标;同时明确了三个战略重点,即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这次党代会制定了10项战略措施,提出要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动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东莞从此启动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工程。

    ——“一网两区三张牌”战略思路。进入新世纪,东莞市委把城市建设作为今后东莞发展的“纲”。2001年5月,市委召开工作会议,对东莞过去的成绩进行回顾,认为东莞虽然已从一个传统农业县迅速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城市化滞后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形势发展到今天,城市建设在东莞已成为影响全局,牵动整体的关键,抓住城市建设这个矛盾,其它方方面面的矛盾才能迎刃而解。因此,这次市委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围绕这一战略目标,确定了“一网两区三张牌”的战略思路。其内涵是:“一网”,就是要把东莞作为一个城市整体来规划建设,构筑全市的水、电、气、路、港等高标准基础设施网,提高城市承载力;“两区”,指建设城市新区和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从整体提高东莞的集聚力和竞争力;“三张牌”,指打造城市牌、外资牌、民营牌,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在这战略思路指引下,东莞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

    ——“一城三创五争先”战略思路。2004年4月,中共东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认为,今后5年,是东莞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冲刺阶段。我们必须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并存的新动向;高度重视长江三角洲等地区迅猛发展的经验;高度重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居安思危,迎接挑战。这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确立了“一城三创五争先”的战略思路。这个战略思路,是对市委2001年5月确立的“一网两区三张牌”战略思路的延续和深化,。其内涵是:“一城”,就是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三创”,就是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提升东莞的综合竞争力;“五争先”,就是要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在外源型经济、内源型经济、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五个方面争先创优,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和增长动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一网两区三张牌”和“一城三创五争先”的战略思路指引下,经过五年奋斗,东莞基本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五年建新城”目标,显著增强了城市的实力、活力和魅力,阔步跨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台阶。

    ——“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2007年1月,中共东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在总结过去成绩的基础上,查找了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要素供给压力和环保压力比较突出;过分依赖外源型经济,产业升级转型的主动性不够,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区域发展仍然不平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有待加强;社会治安、劳资纠纷、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等等。会议认为,今后五年,既是东莞持续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冲刺期,又是深层次问题的凸显期、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期。为寻求新的发展,克服资源和能源供应难以为继、人口和环境容量难以承载、平安与大局难以确保的问题,争取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次党代会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其发展方向是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

    通过以上东莞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战略,体现了对东莞发展规律认识的继承和深化,体现了对历届市委探索东莞发展道路成果的坚持和展。

编辑:方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