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2月04日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东莞奇迹·东莞特色·东莞经验
https://dgds.sun0769.com  2009年02月06 16:02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
 
——东莞奇迹·东莞特色·东莞经验
 
陈立平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南部崛起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东莞市。它不仅因160多年前发生“虎门销烟”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而闻名于世,更是由于30年来创出“东莞奇迹”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典型而举世瞩目。中央领导评价东莞“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1]。剖析东莞发展的奇迹、特色和经验,有助于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规律。

    一、东莞奇迹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而东莞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此,东莞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一)经济发展的奇迹

    改革开放30年来,东莞经济年平均增长18%,创造了比亚洲“四小龙”起飞时速度更快、周期更长的高增长奇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二位。

    数字是枯燥的,但它最能反映东莞发展的奇迹。在经济总量方面,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3151.91亿元,比1978年的6.11亿元增长119.9倍(按不变价计算),年平均增长18%。在开放型经济方面,200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旧口径)50.44亿美元,比1979年的0.02亿美元增长2521倍,年平均增长32.3%;出口总额602.32亿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名列第四位,比1978年的0.39亿美元增长1543.4倍,年平均增长28.8%。在财政收入方面,2007年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539.54亿元,比1978年的1.22亿元增长441.2倍,年平均增长23.4%。[2]

    2007年,东莞在只占全国0.03%的土地上,创造了占全国1.3%的生产总值、1.1%的财政收入、4.9%的出口总额,超越了内地一些省份的经济能量,故外界以“富可敌省”来形容东莞的经济能力。

    东莞持续30年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个奇迹。2007年11月6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到东莞访问,在谈及东莞的发展成就时说,“你们令世界瞩目,世界因你们的城市而自豪!”[3]

    (二)社会变迁的奇迹

    改革开放使东莞迅速从一个贫穷落后的传统农业县跃变为一座新兴工业城市,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农村到城市的深刻的社会变迁。

    1978年的东莞,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低,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44.6:43.8:11.6。1984年,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还处于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阶段,东莞就已提出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奋斗目标,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1985年至1988年这四年间,东莞工业以年平均50%以上的高速增长。1985年,东莞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成为东莞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标志性节点。1988年,东莞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2.3%,初步进入了工业化。1994年9月,中共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布,东莞基本实现农村工业化。外界常援引这样一句话来表述东莞农村工业化发展的奇迹: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东莞只用了20多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曾用100多年、亚洲“四小龙”曾用4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东莞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东莞确立“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的发展战略,使东莞很快就从原来的农村乡镇变为城乡一体化的组团城市。从2001年开始,东莞掀起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现已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和现代制造业名城。

    近年来,东莞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殊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研究组组长倪鹏飞指出,“曾经有研究者如此评说东莞:20多年前,广州和深圳之间还是一片空白,现在都已聚集了千多万人口和足以牵动国际产业神经的经济规模。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城建史和经济史上的奇迹。”[4]

    (三)民生改善的奇迹

    东莞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又一奇迹,是人民群众的生活从温饱变为富裕小康。

    东莞地处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曾被誉为“鱼米之乡”,但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折腾,改革开放前群众生活只能解决温饱。1978年,东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31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49元。那时群众并没有从自己的切身利益中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少人因而向往香港,全县逃港成风。

    “小康”是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从20世纪80年代起,东莞也和全国一样,开始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1993年,东莞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比全省提前2年,比全国提前8年实现小康经济指标。1996年1月,东莞市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广东农村小康达标市”。2001年,东莞市人均生产总值4560美元,提前实现我国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经济指标(即到21世纪中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全市恩格尔系数34.36%,这意味着东莞人民的生活总体达到了宽裕小康水平。

    近年来,东莞在全省率先实行免征农业税、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书本费,在全国率先实行农(居)民养老保险、农(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目前东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已统一提高到每月400元,保障水平居全国第一。

    2007年,东莞人均生产总值46027元,折合6012美元,比1978年增长18.5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25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606元,比1978年增长77倍,位于全国城市前列;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2辆,城市居民人均居住房建筑面积57.38平方米,均名列全省第一及全国前列;恩格尔系数城市达到32.3%,农村达到35.3%。[5]以上数据表明,东莞人民的生活已向富裕小康迈进。

    2005年9月正式发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显示:东莞城市生活质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编辑:方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