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东莞模式研究
https://dgds.sun0769.com  2012年01月09 14:01
东莞模式研究
 
陈立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广东省东莞市,根据自己的实际,创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社会得到飞跃发展。这个发展模式,与“苏南模式”、“温州模式”齐名,被外界称为“东莞模式”,已成为我国农村走向现代化的一种特殊模式。本文主要分析“东莞模式”的形成、演进、作用以及出路。
    一、“东莞模式”的内涵特征
    (一)“东莞模式”的由来
    20世纪70年代后期,受国际产业调整趋势的影响,香港、台湾的制造业正准备向中国大陆转移,同时积滞港台的大量资本也在谋求投资出路。当时,香港商人张子弥觉察到中国正在悄悄启动对外开放的大门,于是,他选择了靠近香港、水陆运输方便、劳务费便宜的东莞,决定在那里开办手袋厂。1978年8月30日,东莞县二轻局与港商张子弥的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厂签下了东莞第一宗来料加工企业合作合同。合同规定:由港方提供设备和原材料,并包产品外销(俗称“两头在外”),东莞则提供厂房和劳动力。9月15日,坐落在东莞虎门的由原东莞太平竹器厂改造而成与港商合作的东莞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家)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1]这是第一个敢吃螃蟹之举。这个厂来料加工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人民币,创汇60万元港币。从此东莞点燃了利用外资的星星之火,“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企业在东莞像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东莞利用境外的资金、设备、原材料、原器件、技术等条件,兴办“三来一补”企业,以此作为带动经济起飞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对外加工业,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这就是“东莞模式”最初的内容。
    东莞积极利用外资,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条路子,代表了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方向。因此,引起了沿海地区许多市、县的关注,他们纷纷派人前来考察学习,借鉴东莞的成功做法;一些媒体和经济学者也驻足东莞,总结宣传其做法,从而形成了“东莞模式”这个称谓。“东莞模式”一度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发展经济的一种可行模式。
    (二)“东莞模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东莞模式”的形成,并不是由领导者和经济学者事先设计出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步探索,逐步总结,逐步提高形成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三个。
    第一,党的对外开放政策。1978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开展对外加工装配业务试行办法》,中共广东省委率先作出发展来料加工的决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提出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及创办贸易合作区的建议,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同意。20世纪80年代初,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东莞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这就为“东莞模式”的产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第二,东莞具有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东莞位于穗、港经济走廊中段,毗邻香港,可利用土地面积多。东莞是个著名侨乡,有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85万人,其中每10个香港人就有一个祖籍东莞。东莞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海外联系广泛,这就为“东莞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缘人缘优势。
    第三,东莞人具有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东莞人厚德务实,思想解放,素有“敢为天下先”精神。当中国掀起改革开放大潮时,他们怀着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紧紧把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作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抉择。在实施过程中,他们排除内外干扰,顶着各种非议,坚定不移地按这条路子走下去。东莞人这种强烈的改革开放意识,是催生“东莞模式”的重要因素。
    (三)“东莞模式”的内涵特征
    关于“东莞模式”的内涵,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诠释。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后数次实地考察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状况,把广东“四小虎”南海、顺德、中山、东莞等地的多种经济发展模式合并起来,概括为中国乡镇企业的“珠江模式”[2]。但在现实中,珠江三角洲并没有一个统一的   “珠江模式”,每个地方都有其各自的发展特色,“东莞模式”只是珠江模式的其中一种。但近些年来,当珠三角整体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各个城市的发展模式已逐渐模糊其个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呈现了一种“趋同化”态势,衍生了一种新的模式,一些学者称之为“华南模式”,《人民日报》则把“东莞模式”当作“华南模式的缩影”[3]
    “东莞模式”最初的内涵特征是:由东莞提供廉价土地和劳动力,外商提供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的生产要素组合模式。其产业的发展特点采取“三外形式”:一是外部植入式,即整个制造体系从外部直接移植到本土;二是外资主导式,即由于缺少资金和产业经验,产业投资需要外资来投入;三是外向型式,即主要的部件从外部进口、产品却以出口为主,主打外销市场。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东莞模式”的内涵特征也相应出现了一些变化。2007年12月至2008年3月,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调研组”,选定包括东莞在内的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开拓成功发展之路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经过深入调研,对东莞特色的发展之路作出如下结论:“大力引进外资,扩大劳动力就业,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培育出口产业集群,形成外向型经济、园区经济、民营经济相呼应和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互为支撑的发展路子”[4]。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对“东莞模式”内涵特征新的权威的表述。
    经过演变的“东莞模式”,有着四个显著的变化:一是“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的出现,改变了单一的引进外资方式;二是民营经济的崛起,改善了东莞的经济结构;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改变了产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四是园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产业小型、分散的布局。
编辑:方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