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年。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把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广泛宣传东莞党组织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铸就的伟大精神,积极宣传本室老党史工作者默默无闻,从事党史工作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勇争先,建功立业。
赖日昌,1938年9月生,东莞樟木头人,曾任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主持或参与编撰《东莞烽火》《东莞英烈》《中共东莞组织史资料》等著作,以及《中共东莞历史(第一卷)》前期的组稿和编辑工作。撰写了《清樟地区的革命先辈》《三团医院的建立及其贡献》《建国初期东莞的政权接管工作》等地方党史研究文章。曾获广东省党史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十佳党史工作者称号。
初创时期,艰苦奋斗
1981年6月,中共东莞县委党史研究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为“党史办”)成立,负责全县党史资料征集、整理、研究、编纂和宣传工作。同年8月,赖日昌在组织的安排下从县农业办公室调任到党史办工作,从此与党史研究工作结缘,一直干到退休。
赖日昌回忆:“党史办刚成立时,工作条件很简陋,六七个人只有两个2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资料室,用的是60年代留下的旧办公台,没有电脑和打印设备。但是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到全国各地走访老同志,到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查阅档案文献资料,并细心整理编写,逐渐积累资料。”
赖日昌对当年征集史料的情形记忆犹新。他们一方面到省及各市的档案馆、图书馆和组织人事部门,广泛搜集有关东莞的革命历史资料。馆方规定不准拍摄,不准复印,他们只能亲手摘抄,作好记录。当年到省档案馆查找资料时,为了节省时间,午饭都是以面包充饥,通常一呆就是一整天。另一方面尽可能搜寻当年在东莞进行革命活动过的老同志,通过参加老同志的聚会和个别访谈,听老同志讲述革命故事,积累了第一手资料。1983年11月,东莞县委县政府举办东江纵队成立40周年、粤赣湘边纵队成立35周年座谈会,原来计划500名老同志代表参加,实际来了2000多名老同志,港澳和海外都有老同志专程赶回来赴会,会议举办得很热闹很成功。党史办全程参与活动,与大部分老同志建立了联系,掌握了老同志的联系方式,为下一步全面开展口述史工作奠定了基础。
1984年开始,党史办全体工作人员分别到全国各地采访老同志,进一步发掘资料,厘清东莞的革命历史。当时大家带着“三样法宝”:一部大三洋牌收录机,一部海鸥牌相机,一本笔记本,走遍了除西藏、港澳台外的全国各地采访老同志,有北京的王鲁明、张英同志,大连的袁康同志,兰州的何通同志,上海的张持平同志,等等。他们每到一处都受到老同志的热情欢迎,北京的张英、萧山的莫德尧等同志还邀请他们在家里吃饭。每次采访都是满载而归,有记录老同志口述的录音卡带,老同志早年的相片,写满笔记本的材料,甚至还有老同志捐赠的珍贵文物、手札。有一次,赖日昌和同事梁锐华一起去广州拜访蔡子培同志,蔡子培当年是路东接受日军投降的代表,转送了三车缴获物资给东江纵队司令部受到表扬。他留下缴获的手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交政府,还留下一个刻有US的匙羹一直在用,却在采访结束时捐赠给党史办,作为历史的见证(后来交市博物馆收藏)。据不完全统计,至1988年,党史办外出采访约300批次,采访老同志500多人次,征集各类史料810份,实物56件。谈到保存这些珍贵的物品和资料时,赖日昌还说了一个小故事,当年党史办经费很紧张,没有专门的防潮设备,于是他从家里拿了一个从深圳沙头角买的饼干铁罐(俗称“火水桶”),放在办公室当作防潮设备保管相机、胶片和录音卡带等物品。这个饼干铁罐可以说是党史办的一个“宝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一直保存到现在,成了党史办的“古董”。
深耕厚植,硕果累累
1981年至1988年期间,党史办对征集的文献、口述资料等史料,及时整理归档,撰写研究文章,编辑党史书籍,转化为党史成果。他们编辑出版了《东莞烽火》12册、《中共东莞党史记事》、《历史的闪光》、《东莞英烈》第一、第二辑等系列书籍或专题,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当年我们编印出版书籍时,遇到了不少困难,每个人的采访资料要自行整理,并用复写纸复印5份,分送老同志审改后,再复写一次才付印,工作量大而艰辛。同时也遇到不少实际困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经费不足。但是我们还是想方设法编印了不少党史书籍。”赖日昌回忆过往的工作时表示。当时东莞的印刷费用比较贵,而党史办的经费又少,他们就到周边市县找便宜的印刷厂,《中国共产党广东省东莞市组织史资料(1923.10—1988.10)》和《中共东莞党史记事》是分别到韶关市、惠州市惠东县的印刷厂印刷。为了节省路费油费和时间,赖日昌一个人在惠东县的印刷厂附近,在一个小旅店租住了一周,边校对边排版边印刷。那个年代还没有电脑编排,铅印排版校对工作特别辛苦。还有公开出版书籍的书号费用也比较贵,他们就跟省委党史研究室申请内部刊号,节省了一大笔经费。因此,当年党史办出版的书籍或小册子,很多都是内部刊物,书籍封面标有“广东党史资料丛刊”字样。
为了保存史料编撰成果,赖日昌接受任务,独自一人用一年时间,把大家从省档案馆摘抄的大量关于东莞革命文献资料,分门别类编辑成册准备印刷,但是不久省里就出版了《广东革命文献资料汇编》共40余册,因此这本手抄资料汇编的印刷也取消了。他感慨地说:“虽然省市都没有指示要编辑资料,其他的市县也没有去做这项工作,但是我们主动、超前开展了这项工作,说明我们跟省的思路一致,还有超前意识的,把工作走在前面。”当年还没有出台《版权法》,因为缺乏版权意识,有一些书籍连内部书号都没有,当作普通印刷品印刷,《东莞烽火》就是例子。他又说:“《东莞烽火》整理记载了东莞‘老革命’口述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后期为东莞党史研究、地方党史正本撰写、东莞市镇村志的编纂出版帮了大忙,为一些老同志身份的平反证明,以及堡垒户的认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套丛书印刷的数量不多,现在都很难找齐一整套了。”
1992年2月,赖日昌担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继续带领同事全面开展资料征集、党史研究、党史宣传等工作,党史工作稳步发展,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我个人微不足道,只是做了一些业务性的工作”赖日昌在回忆过去成绩时谦虚地表示。这期间,他主持出版了《中共东莞市组织史资料》(第一卷)、《大岭山丰碑》、《竹溪风云——厚街革命斗争史选辑》、《东纵在袁屋边——东莞袁屋边抗日斗争史料》、《东宝烽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史》、《革命堡垒村——小向东》、《东莞革命斗争画册》、《历史的闪光》等党史丛书。创办了《东莞党史》杂志,延续《东莞烽火》停刊后的东莞革命斗争故事并增加党史宣传栏目,至今发行总共59期。合作撰写《东江香江情依依》获得了中央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庆香港回归,盼祖国统一”征文二等奖。在职期间,他协办了“中南六省市(扩大)《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和“中共中央党史上卷审稿会”等重大专题会议。还协助了市委市政府筹建红色教育基地、人民公园抗日亭碑、榴花抗日纪念亭以及镇区的一些纪念碑亭、烈士陵园等。
坚持修史,发挥余热
1999年4月,赖日昌从市委党史研究室退休,但是他没有停止党史研究工作,在家仍然坚持编辑党史著作,先后编纂出版了《永远的心碑》、《将军山风云录》等书籍。
2006年,赖日昌了解到家乡樟木头镇政府在编撰《东莞市樟木头镇志》时遇到不少困难,便主动联系家乡,积极参与家乡镇志的总编辑工作,并于2008年11月由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全市唯一由国家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镇级志书。2010年,他又参与编辑《东莞市樟木头镇樟洋社区志》,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他说:“家乡编志是一件大事,但是他们第一次做这个工作,缺乏经验,走了不少弯路。我干了几十年的编史修志工作,正好可以发挥党史工作者的优势,为家乡史志事业作贡献。”
同时,赖日昌还参考和利用《东莞烽火》、《东莞英烈》等地方党史著作和一些镇志资料,耗时3年多编辑了《山鹰之歌——东莞路东三区革命斗争纪实》,用70万字的内容客观、真实、集中记录了东莞路东三区(即现在的樟木头、清溪、塘厦、凤岗和深圳边区)革命斗争史,对于进一步研究东莞地方党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他还利用过去积存的史料,编辑了《东江纵队历史诗歌选》,为保存革命先烈的诗文做了最后的努力。
今年83岁高龄的赖日昌,也是一名有61年党龄的老党员,对于自己的付出不愿多谈。当问到他的初心是什么?他动情地回答:“我的初心就是敬业守业。党史工作是‘清苦、辛苦、艰苦’的,是一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作为地方党史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廉,扛得住艰苦。要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好本职工作。现在党中央十分重视党史工作,你们的工作和研究条件越来越好,信息畅通、资料丰富,希望大家要善于抓住机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作者单位: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采访时间:2021年5月28日)
|
党史动态
一个老党史工作者的初心 ——赖日昌同志访谈
https://dgds.sun0769.com 2021年06月23 17:06
编辑: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