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4月27日   
  
重走红色印迹 走进莫萃华故居:重温革命历史 传承红色精神
https://dgds.sun0769.com  2021年07月21 16:07
  在洪梅镇洪屋涡村党群服务中心旁一个巷口,立着“莫萃华故居”路牌。循着指引穿过一条条村巷,一间青砖瓦房映入眼帘。这里是革命烈士莫萃华的故居。
  莫萃华,1904年生,在大革命的洪流中,莫萃华迅速成长,成为东莞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并在1924 年成为第一任东莞支部书记。1929年,莫萃华与敌人作战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初夏时节,记者一行来到莫萃华故居,浏览里面的陈列内容,似乎穿越时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青年志士,亲历那段峥嵘岁月。
莫萃华故居
 
散播革命火种者
  眼前的这座青砖瓦房占地约 30平方米,门楣正中挂着褐底红字牌匾“莫萃华故居”,左右两边的“东莞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洪梅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字样赋予这座老宅闪烁的历史光辉。
  走进莫萃华故居,进门是厨房,内设一房一厅,为水乡地区 20 世纪 60年代普通民房的常见格局“。原故居在60年代成为危房,我父亲将其拆除后用旧料重建了一间青砖瓦房。”莫萃华曾孙莫贺宁告诉记者。
  洪梅——东莞革命的摇篮,这里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流传着许多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其中,有一个人散播革命的火种,并迅速点燃东莞大地,他就是莫萃华。
  “曾祖父原名莫进关,1904 年出生,小学毕业后进入东莞中学……”在莫萃华曾孙莫贺宁的述说中,记者仿佛回到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如火如荼。1923年春,莫萃华在广州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 9 月,被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代理书记阮啸仙派回东莞组建青年团组织。10 月在洪屋涡正式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广东区委直辖东莞支部,莫萃华任书记,成员有莫式姜、张法、陈昶、莫炯斋等。这是东莞第一个青年团支部。
  洪屋涡在莫萃华的领导下,绽开了东莞市第一朵革命之花。团支部成立后,莫萃华带领支部成员在洪屋涡着手恢复乡自治公所,改组民团,创办图书报社,扩充或改良国民学校,设立各种补习学校等,工作极为活跃。
  1924年10月下旬,莫萃华由团广东区委介绍加入共产党,成为东莞第一批共产党员。同年11月,莫萃华出席团广东区委在广州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后,整顿和改组团东莞支部,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东莞特别支部,他担任书记,团特支从洪屋涡转移到东莞县城活动。12月,中共东莞支部成立,莫萃华任书记,党团组织合在一起活动。这是东莞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年仅20岁的莫萃华身兼东莞党、团组织书记两职。
“拓荒人”光辉长存永恒
  故居大厅正中,悬挂着一幅莫萃华画像。“曾祖父牺牲时才 25 岁,家里没有他的照片,很多资料都找不到。”莫贺宁告诉记者,这张画像还是根据熟悉的战友描述后请人画的。大厅墙上还挂着两份烈士证明书,上面写着“莫萃华同志经批准为革命烈士……”
  时间倒回到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东莞。同年夏,莫萃华奉命秘密返回东莞,活动于县城和石龙之间,联系隐蔽在各地的共产党员,开展秘密斗争。
  同年秋,莫萃华与省委联络员取得联系,听取省委关于武装暴动的指示后,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发动农民进行武装起义,配合广州起义,并以洪屋涡、大沙、金洲等为据点,发动组织武装队伍。
  1928年12月7日,中共东莞县委交通站被敌人破坏。县委机关于翌年1月搬至石龙后,又于2月被破坏,形势日益紧张,县委主要领导成员逐步撤退。莫萃华撤回家乡洪屋涡掩蔽,拟赴苏联学习,后因经费无着,无法成行。
  “这时,曾祖父仍不忘组织武装,便打进了民团队伍,在丁福身边担任书记,等待机会将武装拉过来。”莫贺宁说。
  1929年初,莫萃华随队伍在增城仙村附近,与国民党袁华照部发生战斗,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5岁。
  “曾祖父是东莞革命的开拓者,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可放出的光辉长存永恒。”莫贺宁告诉记者,作为烈士的后代、共产党员,曾祖父的革命精神,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促使他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动力源泉。
一砖一瓦勉励后人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 8 日下午,一群青年来到莫萃华故居,静静伫立,齐声诵读入党誓词。烈士的精神穿越时空,仍激励着现在的年轻人。
  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故居的一砖一瓦依然向世人讲述着东莞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2011年,莫萃华故居正式对外开放,以此回望那峥嵘岁月,是洪梅镇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开放以来,莫萃华故居接待游人超过 1 万人次。”莫贺宁介绍,每年节假日,不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都会组织人员前来瞻仰,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此外,洪梅镇还依托莫萃华故居修葺和筹建洪梅党史陈列馆。该党史陈列馆于 2018 年正式开馆。陈列馆建筑面积约 200 平方米,刊载了大量文史资料,深入细致地展现了革命先辈当年艰苦奋斗、推动革命事业不断前进的整体历程。
  今天,莫萃华后人莫志辉、莫贺宁仍居住于故居附近,守护着这里的一砖一瓦,讲述着革命记忆。
  “生在革命家庭、作为烈士后代,我感到十分自豪。”莫萃华的孙子莫志辉告诉记者,他会给孙女讲述爷爷的革命故事,带他们来故居重温革命历史、感受革命艰辛。作为烈士后人,他将传承革命精神,坚守初心使命,做好本职工作、服务人民,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东莞日报记者 刘维佳/文)
 
编辑: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