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重走红色印迹 红色教育基地李任之故居:孕育志存高远的常平好儿女
https://dgds.sun0769.com  2021年07月28 17:07
■李任之故居
 
  在历史的长河中,东莞市常平镇积淀出独特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批批的风流人物,李任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任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将才出众,战绩辉煌;在开国建设时期勇挑重担,敢为人先;在血雨腥风中坚守信仰与立场。让我们一起走近李任之,感受一代名人的追求和奋斗,迎接一次精神品格的洗礼和升华。
■位于常平镇的李任之陈列馆
 
志存高远 学生时代追求进步与光明
  通往李任之故居的小道有些曲折,沿着指示牌往里走些,就能看到一个红砖青瓦外墙的小院,小院门檐上挂着刻有“李任之故居”五个大字的牌匾。踏入小院的大门,一棵挂满果实的龙眼树在清风吹拂下沙沙响动,葱葱绿绿的小草在青砖地缝中冒出头来。
  李任之故居位于横江厦村缺巷路7号,建于清代,由大院和三间房屋组成,砖木构成,悬山顶,墙体正面为清水砌墙,其余与泥砖砌筑,当地俗称“金包银”。其中第一间较为讲究,有木雕封檐板,檐下壁画以花鸟为主,墀头有灰塑。占地面积约 210 平方米,至今已有 100多年历史。房屋经过修葺后,仍保留着青砖石脚的建筑风格。李任之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
  1919年4月11日,李任之出生在常平镇横江厦村,取名“包吉”,寓意“包一生吉利,包全家平安”,由祖母和母亲抚养长大,一家人靠种 3 亩旱地、7亩水田为生。李任之年幼时,母亲为养家还债,不得不远赴南洋做工。人穷志不短,母亲坚持让李任之上学读书,李任之 7 岁开始上私塾,10 岁进入本村江汉小学学习。
  1933 年 以 后 ,江 汉 小 学请来陈冲、袁东白等进步老师任教,他们对学生进行近现代史的教育,灌输救国救民 的 道 理 。 在 老 师 的 指 引下,李任之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心中扬起对光明的追求与渴望。
  在老师陈冲的介绍下,李任之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并担任学生组组长,与其他成员一道,张贴标语、组织游行,宣传抗日救国的思想。李任之渐渐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革命生涯 为信仰崛起为信念而战
  1938 年 1 月,李任之来到中国的红色革命圣地——延安,随后考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 ,同 年 4 月 加 入 中 国 共 产党。8月份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大别山新四军第四支队工作。这时的李任之已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政治理论,以一个革命战士的姿态,满怀信心地投入到革命斗争实践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抗日战争期间,李任之组织起义军配合新四军成功端掉日伪军游击据点,将地方国民党军官和土匪力量统一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上来。
  解放战争期间,李任之根据上级部署,带领大家收复多处失地。在宿东作战中创造了“大王集大捷”以一个连歼敌五个连的光辉战绩。
  新中国成立后,李任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心血和汗水洒在安徽和湖北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以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赞歌。1952年至 1979 年,在安徽先后任中共淮南市委书记、淮南矿务局局长、安徽省工业部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等,主管开发两淮煤矿,建设马钢、铜陵铜矿、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等;1979 年调任湖北省委书记兼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后,紧抓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整顿社会秩序,调整改革经济结构等。
情系故里 为东莞后辈所歌颂学习
  虽然长年在外奔波,但情系故里的李任之一直与家乡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尽力帮助家乡解决困难。1976 年,河道纵横的家乡想建造万江大桥,但原料紧缺,李任之积极协助购买水泥、钢材。家乡的夜晚黑暗而单调,李任之买回发电机、电视等一批电器捐献给乡亲们。
  1980 年春节,时年 61 岁的李任之带着家人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常平,与儿女亲友欢聚一堂。1983年,李任之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3 月 12 日上午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了追悼会,悼词评价“李任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如今,李任之故居成为了红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不少来自东莞各镇街的党员干部群众前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李任之英勇战斗,永久长眠在我们足下的这片热土上。他热爱祖国、不忘家乡、诚勤一生的高尚品质令人赞叹,以及他献身革命、追逐梦想、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必将在家乡人民心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东莞日本报记者 庄嘉颖/文 李梦颖/图)
编辑:李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