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11月21日   
  
东莞在华南敌后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https://dgds.sun0769.com  2021年11月30 14: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今年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78周年,也是文化名人大营救80周年。由东莞市政协主办的“文化名人大营救80周年特展”正在莞城美术馆举行。12月1日至2日,由东莞市政协主办的“弘扬东纵精神、凝聚奋进力量”专题研讨会将在东莞举行。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我们梳理了东莞敌后抗战的历史脉络,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东莞在华南敌后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希望能为东莞在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城市新起点上加快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提供智慧与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莞党组织遵照党中央关于在敌后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在中共南方局、广东省委的领导下,放手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战场,积极与盟军合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抗战史和华南敌后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
    
■百花洞战斗(油画)
       一、华南敌后抗战的发源地
       东莞地处珠江门户,广九铁路纵横其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直以来都把它与惠阳、宝安、增城、博罗等县统称为“东江地区”。在华南敌后抗战中,东江与华南其他地区相比,与日本侵略军的作战时间更早、距离更近、难度更大、战斗更艰苦。这些特征,也促使东莞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反应更灵敏,反抗更激烈。1938年10月12日,日本南支派遣军从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开始了对华南的全面入侵。仅10多天时间,就攻占了华南最大城市广州及周边各县和东江下游地区。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动和组织华南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这场坚持了七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华南敌后抗战,首先在东江下游的东莞地区兴起。
       (一)“九一八事变”后,东莞人民掀起抗日救亡图存运动高潮
       早在1931年,东莞人民就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企图封锁消息,但东北的沦亡,震动了全国人民。消息传到莞城,东莞民众亦为之愤慨。9月下旬,东莞中学师生和莞城小学教师在东莞中山公园(今东莞人民公园)举行毋忘“九一八”国耻的集会示威。以莞中为核心的中小学师生,纷纷下乡宣传抗日,唤醒民众。1932年1月28日,莞籍抗日名将蒋光鼐率领以粤籍官兵为主体的十九路军在上海抗击日军,更加激发东莞人民的抗日热情。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东莞“民众抗敌后援会”“民众抗日统率委员会”等群众抗日团体纷纷成立;各界人士组织救亡工作团、文艺宣传队等,发起募捐支前,宣传抗日,并组织抗日救乡团体壮丁队、自卫队等,建立群众抗日武装。很快,东莞地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开展起来。东莞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为敌后抗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旧址
       (二)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是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组建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
       日军入侵华南后,中共中央迅速制定关于开展华南敌后抗战的方针。就在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二天,中共中央电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要在东江日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1938年10月15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在东莞组建了一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并取得了国民党县政府给予的公开合法番号,其名称为“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简称模范队),含义是坚决抗日的模范部队。全队100多人,王作尧为队长,袁鉴文为政治指导员。这一天,距离日军登陆大亚湾才三天。40多天后,12月2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惠阳淡水成立。一直以来,在涉及华南敌后抗战历史的权威著述和老同志的回忆中,多把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视为东江纵队的前身。从成立的时间、规模、筹备经过来看,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均占有优势;从人员构成、武器装备来看,它又比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成立多了一层艰巨性。它是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早建立并直接领导的一支人民抗日武装。东莞也相应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发源地。
■1938年10月,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组织抗日模范壮丁队及已经掌握的常备壮丁队一部开往东江南岸一带设防,多次打退渡河日军
       (三)东莞榴花阻击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人民武装对日军一次较早的有组织的抵抗
       1938年10月19日,东莞重镇石龙沦陷,县城危在旦夕。中共东莞中心县委迅速派出模范队一部以及已掌握的东莞县壮丁常备队两个中队,共200多人,开赴东江南岸的榴花、峡口、西湖、京山一带防守,反复打退了日军的渡河进攻。11月13日,中共东莞中心县委从这两支人民武装中,挑选40余人渡河出击。在石碣刘屋村与日军骑兵发生遭遇战,击退了敌人。这两支人民武装以及刘屋村自卫队在战斗中,共牺牲22人。
       榴花阻击战,前后坚持一个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振奋了东江地区的民心士气。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榴花阻击战之前或期间,在广东出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抗日队伍:一是防守广东的国民党军队曾对侵粤日军稍作抵抗,属于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二是广东一些地区的民众自卫队在日军入侵后,受到国民政府号召对入侵日军作过零星袭击或抵挡;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民众武装,打响了广东人民抗日的枪声,当时在惠阳、增城等地也有一些零星战斗是由共产党直接掌握的民众武装所发起的,但规模和影响都不如东莞榴花阻击战。参加榴花阻击战的队伍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己组建的,而且战斗之惨烈、牺牲人数之多、政治影响之大,在华南敌后抗战初期是较为罕见的。
       二、华南敌后战场的组成地
       如前所述,华南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在东莞地区举起了华南敌后抗战的旗帜,所开辟的东莞敌后战场,成为华南敌后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东莞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华南敌后抗战方针
       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广东地区的抗日斗争。全国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就派廖承志、潘汉年和张云逸到香港、广州组建八路军办事处,开展统战工作和动员民众抗日。1938年4月,成立了中共广东省委。同年10月,在日军登陆大亚湾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即电示广东省委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在东江敌占区后方开拓游击区。11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又致电广东省委,指出此后广东党组织的工作任务是在敌占区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在东江、海陆丰等地建立抗日根据地。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央指示,确定了关于动员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基本方针和任务,“以东江为第一重要区”,把“中心放在东江——这是支持长期抗战的重要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华南敌后抗战的方针在东莞得到了坚决的贯彻落实。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成立的第二天,在中共东莞中心县委的率领下开赴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抗日游击基地,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12月,中共东(莞)宝(安)联合县委在东宝交界的嶂阁村成立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一、第二大队,在嶂阁、清溪、凤岗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1月,中共东宝联合县委召集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一部和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及各区地方党组织动员来的武装人员共200余人,集中到东莞清溪苦草洞整训,统一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公开树起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旗帜。
       (二)东莞敌后抗战培育了威震南疆的东江纵队
       东莞是东江纵队的发祥地。1938年至1939年间,东江大地上已经活跃着两支人民抗日武装,它们分别是王作尧担任队长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后整编为“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和曾生领导的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人们把这两支保家卫国的子弟兵亲昵地称为“曾、王大队”。1940年9月,这两支武装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第五大队。1942年1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改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1943年12月2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改编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曾生任司令员,林平任政治委员,王作尧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在党中央和广东党组织的领导下,东江纵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1.1万余人的正规武装和组建1.2万余人的民兵武装。
       东莞是东江纵队的主要活动地区。所谓“敌后战场”,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担负作战任务的战场。抗战期间,东江纵队坚持在华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作战,历经大小战斗1400余次,差不多是华南抗日纵队对日伪军作战总次数的二分之一,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在东江纵队经历的27场重要战斗中,发生在东莞地区的共有10场,包括被日本《读卖新闻》称为日军进军华南以来“首次遭遇真正对手”的黄潭战斗、日军自认“进军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击毙日军大队长长濑的百花洞战斗、粉碎日军占领华南以来规模最大的“万人大扫荡”、击伤大汉奸陈璧君伏击战、致使日军大队长加藤败归后剖腹自杀的梅塘反击战、破坏广九铁路交通的破袭战、开辟水乡根据地的冼沙袭击战和高埗攻坚战、击毙日军大佐安田利喜雄追击战、对日军最后一战的莞太线迫降战等等。其中,不少是党中央、南方局、广东省委等上级党组织的决策指示,东莞军民不负嘱托,顺利完成各项作战任务,在直接抵抗日军入侵的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东江纵队在东莞地区进行的许多重要战斗和取得的不俗战绩,曾经多次被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以显著版面报道。比如1944年8月29日《解放日报》以《东江纵队连战皆捷,攻入平湖车站等地》为题报道了东江纵队破袭广九铁路,攻入常平车站的战斗情况;凤岗老虎山战斗中黄友率少年班战士阻击百倍于己之敌掩护主力撤退最终英勇牺牲的事迹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批示。
 
■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全貌
       1940年10月至1943年12月间,是东莞敌后抗战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挺进东莞大岭山区,开展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创建大岭山抗日根据地,牵制了日伪军大部分兵力。而国民党军队执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方针,多次围攻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在日、伪、顽三面夹击下,坚持艰苦的敌后游击战争。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后,在华南地区所部署的兵力就有七万多人。其中,日军一个军及两个师团曾将侵略铁蹄踏至东莞,有的还是控制东莞境内广九沿线和进犯东莞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面对强大的敌人,东莞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例如,东江纵队在广九铁路沿线频频出击敌人,让日军多次惊呼,广州、香港之间的铁路地区是“治安之癌”。1943年秋,盟军加强太平洋战场的对日攻势。侵华日军为了支持太平洋战争和准备以中国大陆作为垂死挣扎的基地,急需打通平汉、粤汉和广九铁路,以巩固香港、广州两个中转站。11月11日,日军向广九铁路沿线发动进攻,很快占领了广九铁路中段。为保障广九铁路正常通车,日军对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实施“铁壁合围”,开展“万人大扫荡”。东莞军民不畏强敌,粉碎了日伪军的“万人大扫荡”和“全线通车”计划。对此,美国《美亚杂志》曾作过这样的报道:“虽然日军已控制了铁路两头有两年多,但他们还不能使一列火车畅行全线。”据八路军总部1944年3月前的统计,日军在广九铁路沿线驻有一个师团,东江纵队抗击其70%,国民党军队抗击其30%。这些战绩表明,发端于东莞大地的东江纵队,不愧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它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历史功勋。东江纵队被中共中央军委赞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华南敌后战场被称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这些荣誉中,蕴含着东莞军民的一份功劳。
■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外景
       三、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
       抗战期间,东莞实行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人民战争的方针,在运用机动灵活战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为东江纵队和华南敌后游击战争的胜利开展,提供了物力、财力、兵源、情报等方方面面的支持。
       (一)东江纵队及东莞党组织放手发动群众、武装群众,积极创建抗日根据地
       在敌后开展和坚持游击战争,必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为保存、发展自己和消灭敌人的战略基地。1940年10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从宝安县布吉乡挺进东莞大岭山地区,开辟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中共东莞县委配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在大岭山区开展创建抗日根据地工作,加强地方党组织、群众组织和政权的建设,开办干部学校“中山书院”,创办部队医务所、《大家团结》报,建立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相结合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面积达130多平方公里,人口10余万。这是华南地区最早建立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成为东莞乃至东江地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重要依托。
       东江纵队及东莞党组织以大岭山抗日根据地为基础,不断开拓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东莞已经形成了路西(广九铁路以西地区,包含大岭山抗日根据地)、路东(广九铁路以东地区)、水乡(高埗及中堂一带)三大块抗日根据地,统称东莞抗日根据地(1945年起称为东莞解放区),成为东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江抗日根据地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十九块大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之一。
       (二)东莞抗日根据地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提供重要支撑
        东莞敌后建立起了地方民主抗日政权。1944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建立东江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原则》,指示东莞、宝安等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在抗战期间,东莞在广九铁路以西和以东地区,分别建立两个县级民主政权。1944年7月,路西地区的抗日民主政府东宝行政督导处成立,下辖10个行政区,其中属东莞范围的有:东莞新一、新二、新三、新四、新五区和梅长塘区,全区人口约60余万。这是东江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5年4月,路东行政委员会成立,下辖6个行政区和一个特别区,其中路东新三、新四区属东莞范围。以“三三制”原则为基础,结合东莞地方实际的民主抗日政权的建立,是东莞党组织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政权建设的初步尝试,极大地调动了东莞各阶层的抗战积极性,巩固和发展了东莞抗日根据地,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莞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参战,为东江纵队等人民抗日队伍输送了大批人才。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儿女踊跃投身东江纵队,东莞为东江纵队提供了大批兵源和干部。在东莞抗日根据地中,先后孕育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总队)第三大队,东江纵队第三大队、东莞大队、铁东大队,东江纵队第一、第二支队等子弟兵。他们来源于东莞人民,也服务于东莞人民。很多东莞籍战士,在敌后抗战中锻炼成长为东江纵队各级指战员和战斗英雄。其中担任大队级以上领导职务的东莞籍干部就有30多人,担任支队(团级)以上领导职务的有14人,占纵队支队级以上职务总数的24%,原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队长王作尧担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据不完全统计,东江纵队东莞籍指战员牺牲700多人,占东江纵队牺牲人数的28%。东江纵队独立第三中队少年班班长黄友烈士,被中共中央授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战斗英雄”“中共模范党员”称号。
        东莞人民为东江纵队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给养。在抗战初期一段时间,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虽取得了国民党政府的番号,但是国民党并未拨付过枪弹、给养。抗日游击队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依靠自身力量缴获敌人武器物资装备自己。东莞党组织及东江纵队在东莞根据地、游击区设置税站,保护工商,废除苛捐杂税,建立合理负担。东江纵队政治部颁布的《征收抗日公粮与田赋暂行条例》,规定了抗日公粮与田赋增收总额为土地出产总收获量的9%,如遇灾荒还可减免,赋税负担远低于国统区、沦陷区,得到了根据地及游击区群众的热烈拥护。合情合理的征收制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原则性和灵活性,这是东江纵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的根本。
       东莞人民建立起完善的交通情报网络。抗战时期,东莞党组织和东江纵队在日伪据点及国民党据点建立起交通情报站点,发展了一大批交通情报员,他们深入敌营,忘我战斗,在复杂的环境中传递情报信息,并为党组织和部队接送来往人员、信件和物资。1939年秋,古道、罗湘林等早已打入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到塘厦、常平一带,秘密从事地下情报工作。1940年,东莞县委在莞城和平路豉油街、振华路等处建立交通情报站,此后在东坑、中堂、马坑、周屋厦、石鼓、陈村、常平、石碣等地建立交通情报站。部队也在犬眠岭、虎门北栅、石龙、桥头中和圩等建立交通情报站。全县逐步形成了一个敏锐的、系统性和战斗性都较强的交通情报网。及时、准确的情报,为党和军队决策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百花洞战斗打响前,游击队收到厚街交通站送来的情报,为日伪军布下了口袋阵。东莞人民为敌后抗战的交通情报工作作出了巨大牺牲,不少交通情报员暴露后被杀害,很多堡垒户被迫害,他们是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
       东莞敌后抗战得到了华侨、港澳同胞的大力支持。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方针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行动,得到包括海外华侨同胞在内的全民族的拥护和赞扬。在抗战期间,华侨和港澳同胞通过各种爱国行动来报效祖国。他们的慷慨解囊极大地支援了东江游击队的后备保障。据不完全统计,从东江人民抗日武装建立起,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先后参加东江敌后抗战的华侨子弟和港澳爱国青年有1000余人;东江游击队牺牲指战员共2500多人,其中不少是爱国归侨和港澳同胞。在东莞人民抗日队伍中,也有许多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例如,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东宝队有六七十人,回到东莞、宝安两县广九铁路沿线地区开展抗日斗争。东莞籍的侨胞卢克敏、黄锡良分别从吉隆坡和香港回来参加抗战,成为东江纵队支队和大队级干部。泰国华侨钟若潮、张兴、杨仰仁,马来亚华侨叶凤生、颜金榜、刘荫、陈现、黄志强等,先后在东莞敌后战场壮烈牺牲。香港同胞李淑桓,先后送七个子女参加八路军和东江游击队,她本人也参加了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被誉为“东江游击队之母”。她一家有四人在抗战中先后牺牲,其中一个儿子以及她本人牺牲在东莞大地上。
 ■东江纵队浮雕
       四、秘密大营救的协助地
       抗战期间,在东莞大地上,还发生了一个历史大事件,就是以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为主体的东江军民,从日本魔爪里抢救困处香港的重要民主人士和文化人。这场大营救从1941年底开始,历时近200天,行程万里,由于部署周密,策略高明,使八百多名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安全脱险,没有一个人遭到不幸。
       在这场大营救中,东莞虽然不是营救的必经区域和交通线上的主要据点,但它提供了关于营救的大批指战员,秘密招待所、接待站和交通站的工作人员以及营救过程中的情报,不少人还担负着直接行动。例如,王作尧、何鼎华、何启明、林冲等一大批东莞籍人员,连同梁鸿钧、曾生、卢伟如等一批曾在东莞活动过的部队领导人,参加到营救中。王作尧时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副总队长兼参谋长,是这次大营救的主要指挥员之一,他所指挥的第五大队主要掌握与香港、九龙的联系和保证西路交通线的通畅与安全。何启明、何鼎华等协助港九地区的护送转移工作。此外,在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活动的第三大队第一中队(代号“虎门队”)也来到白石龙村(临时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参与接应和护送工作。在香港至东江游击区的秘密交通线上,包括东莞在内的东江抗日游击队指战员们,连同东江、港九等地的党组织、交通员、武工队,冒着生命危险往来穿梭地奔走于其间,一批又一批将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大部分由西线安全地送到白石龙,成功地完成了抗日战争时期影响深远的“秘密大营救”。他们的工作赢得了高度评价,茅盾称赞这次抢救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仔细周密”。
       五、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队合作的见证地
       东莞地处华南重要战略位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组成部分。在东莞的土地上,见证了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军队特别是英美盟军合作的诸多鲜明事例。
       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对华南的军事战略要地实行空中轰炸,东莞境内的虎门要塞一带和广九铁路沿线,成为日机轰炸的重要目标;在广东省内,日机在东莞地区空袭轰炸的次数和投弹数,仅次于清远县和广州市。日军占领东莞近7年的时间里,对东莞地区的“扫荡”“清乡”达数十次之多,其中华南地区最大的一次“万人大扫荡”就发生在东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如何加强与英美盟军的协作,战胜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东江党组织及东江纵队面临的新课题。东莞抗日军民结合自身实际,一方面参与抢救国际友人和盟军飞行员,并向盟军提供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为建立和巩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出了特殊贡献;另一方面与日军展开通车与反通车的斗争,卡断广九铁路,为牵住日军对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和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作出积极贡献。
       1942年上半年,东莞参与到闻名中外的秘密大营救中,除了营救滞港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外,还营救出被俘的国际友人以及英国官兵,还有一些作战失事的美国飞行员。同年11月下旬,美国第十四航空队(飞虎队)一架战斗机被击落于东莞梅塘乡田心村,飞行员被当地群众救起,后被护送到樟木头石马东莞县国民政府临时驻地,最后安全返回桂林的部队。中共东莞县委和东江纵队在东莞各地所设的秘密情报站,千方百计获取重要军事情报,按需提供给在华美军总部和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其中有:1944年12月虎门及周边日军巡逻船只情况;1945年2月在东莞桥头附近失事的日军飞机上的重要文件资料;另外还有日军在樟木头、石龙、太平、虎门及广九铁路等地的工事图、仓库图。1945年春,还协同广州江村侦察到日军精锐部队——“波雷”的行踪情报,为盟军对法西斯作战的部署和行动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在与日军展开的通车与反通车的斗争中,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在广九铁路西侧创建的大岭山、阳台山两块抗日根据地,发挥了拱卫广九铁路中段的作用, 对日伪军控制广九铁路造成极大的威胁。1943年11月日军发动打通广九铁路战役。东江纵队在广九铁路中段不断开展破袭战,同时发动东莞民众破坏铁轨和枕木,阻止日军通车,并数度攻入宝安的深圳、平湖,东莞的天堂围、林村、樟木头、常平、横沥等火车站,通近广州市郊,总共破坏广九铁路60%以上的里程,使日军的广九铁路“全线通车”计划始终未能实现。东江纵队和东(莞)宝(安)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严重地威胁日军的广九铁路交通线和广州、香港两个后方基地,起到了打乱日军作战部署、牵制日军行动的作用,从而支持和配合了东南亚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盟军在南太平洋的对日作战。
       六、中共领导下的对日自主受降的理想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迅速作出受降部署,把中国解放区划分为华北、华东、华中以及华南四个受降区,安排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华南抗日纵队受降。
       在日本宣布投降的当天,中国解放区抗日军总司令朱德,向在南京的日本侵略军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发出命令,侵华日军(被国民党军队包围的除外),应向中国抗日解放区军民投降。对于华北、华东、华中以及华南的日军,究竟派代表到哪个地区接受谁的命令进行投降,朱德在命令中均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关于华南日军投降事宜,朱德命令冈村宁次:“在广东的日军,应由你指定在广州的代表至华南抗日纵队东莞地区,接受曾生将军的命令。”朱德总司令的命令中有关华南的内容,昭示了以下四个问题。首先,东莞解放区可以作为华南解放区的代表;其次,曾生领导的东江纵队是华南抗日纵队的主要代表;再次,东莞地区已成为华南抗日纵队的重要活动地区;最后,东莞敌后抗战的历史功绩值得肯定。虽然由于蒋介石垄断受降权,东莞地区最终未能成为华南受降区,但也可从中看出东莞敌后抗战在华南以至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以及东莞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后胜利所起的历史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东莞党组织坚决贯彻党的指示,坚持敌后抗战方针,在远离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孤悬敌后、受日伪顽军夹击的艰苦环境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率先成立人民抗日武装并发展成威震南疆的东江纵队,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大量的日、伪军,积极配合盟军作战和营救文化名人,在抗战胜利之际成为中共中央指定的日军受降地区。
       硝烟散尽,历史长存。东莞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牺牲,东莞敌后抗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东莞敌后抗战中铸就的崇高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回顾与研究东莞敌后抗战的历史,就是要从伟大的抗战精神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弘扬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奋力推动东莞在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城市新起点加快高质量发展。
 
■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参考文献】
 
       1.《我们是怎样奋斗过来的》,载《东江纵队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东江纵队史》编委会:《东江纵队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东江纵队志》编委会:《东江纵队志》,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4.张文彬:《关于广东工作给中共中央的综合报告》,载《东莞抗日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曾生、王作尧两部应回防东宝惠地区及行前应注意事项的指示》,载《东莞抗日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6.叶剑英等:《中共抗战一般情况的介绍》,载《解放日报》1944年8月10日。
       7.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光辉的篇章 不朽的丰碑——东莞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载《东莞抗日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8.陈立平:《论东莞敌后抗战的历史地位》,载《东莞抗日实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9.肖毅:《试论华南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的历史功绩》,载《红广角》2011年第010期。
       10.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贡献》,载《东莞党史》2015年第2期。
       11.陈立平:《东莞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历史作用》,载《东莞党史》2015年第2期。
 
(执笔:刘韦玲、黄勇胜)
编辑:李建明